海南省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一體化總體規劃
規劃以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、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為目標,緊密結合國際旅游島建設要求和海南實際。學習借鑒國際國內成功經驗,把全省作為一個整體統一規劃,構建有利于海南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空間發展體系、生態環境管控體系、綠色低碳產業體系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體系,積極探索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。
■ 構建“圈層網絡化”的城鄉空間發展體系.促進區域統籌、城鄉協調發展
依據海南自然地理環境、發展基礎等要素,明確劃定綠色山區(中部山區圈層:保護核心區域)、橙色臺地《臺地圈層:發展與保護需要動態平衡考慮的地區)、金色海岸(沿海圈層:發展核心區域)、藍色海洋(海洋圈層)等四個圈層,建立完善以?、三亞、澹州、瓊海四大中心城市為核心,以縣城鎮和小城鎮為節點的城鄉空間發展網絡體系,提出差異化的空間發展和資源保護利用管控政策,分類引導生產要素有效流動,統籌發展與保護。
■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,促進產業發展與城鎮化良性互動
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,著力發展服務型經濟、開放型經濟、生態型經濟,構建由現代服務業、新型工業、高新技術產業、熱帶現代農業和海洋經濟組成的五大產業群.形成以旅游業為龍頭、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綠色環保型經濟結構。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,強化城鎮產業就業支撐。堅持產業項目布局與城鎮建設、基礎設施建設緊密結合,統籌規劃城鎮、產業園區和基礎設施建設,形成以產興城、產城互動、設施一體的發展格局。
■ 構建“山、海、河、林”為保護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,嚴格保護生態本底
保護和維持中部山區生態環境,建設海島綠心;依托河流兩岸、公益林地建設生態綠廊,由山區向沿海滲透;依托“環形”基礎設施廊道、海岸線建設環島綠環和生態節點,形成沿海城鎮外圍的綠色生態屏障。構建海南特色的生態景觀格局,拓展城鄉綠色空間。
■ 構建覆蓋城鄉、均衡配置的基本公共服務生活圈,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
綜合考慮通勤半徑和人口分布,以中心城市為核心、通勤半徑為1小時的空間范圍,構建?、三亞、澹州、瓊海四大都市生活圈,形成服務網絡。 以19個縣市駐地及樂東鶯歌海鎮、文昌錦山鎮和澹州白馬井鎮為中心,組織全省22個基本生活圈.覆蓋全島城鄉。以基本生活圈為載體,構建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務網絡。實現公共服務的空間
海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
規劃按照“以人為本、四化同步、優化布局、生態文明、文化傳承”的要求,明確海南未來城鎮化主要目標、發展戰略和實施路徑。統籌規劃全省城鎮化空間布局、產業發展、生態保護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.推進新型城鎮化制度和政策創新,通過改革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。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和諧進步,為爭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范例、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奠定堅實基礎。
特色風情小鎮
依托國際旅游島建設和海南獨特的資源優勢,把風情小鎮作為海南特色城鎮化的重要突破口,推動小城鎮有序有效發展,促進農民就地城鎮化。堅持“一鎮一特色、一鎮一風情、一鎮一產業”,因地制宜建設一批配套設施完善、特色產業支撐、文化魅力獨特的風情小鎮,打造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特色名片。規劃到2015年,全省建成8個風情小鎮,到2020年,共建成55個風情小鎮。
歷史文化名城、名鎮、名村保護規劃
?谑袣v史上是連接我國內陸與東南亞地區的樞紐,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,具有鮮明的移民文化、海洋文化、火山文化。全市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.以及瓊山府城傳統民居和?隍T樓建筑兩處保存完整的大型歷史文化街區,具有重要的建筑、歷史和藝術價值。1994年,國務院批準瓊山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。2002年,?、瓊山兩市行政區劃調整合并后.2007年,國務院批準?谑袨閲覛v史文化名城。
文明生態村建設
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“生產發展、生活寬裕、鄉風文明、村容整潔、管理民主”二十字方針總體要求,深入開展以“發展生態經濟、建設生態環境、培育生態文化”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,進一步豐富內涵、提升品位,建設自然環境優美、生產生活條件優越的美麗鄉村,促進全省城鄉發展一體化。到2016年,將全省75%的村莊建成文明生態村。